朱子说:“意诚则真无恶而实有善矣,所以能存是心以检其身。然或但知诚意,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,则又无以直内而修身也。”
修身在正其心
东方人羡慕西方人的物质文明与先进的科学技术,而西方人却仰慕东方人的纯朴典雅、注重伦理和和睦的家庭关系。
修养一词,是对人的行为举止的评价。“修”主要是指整治、锻炼、学习和提高;“养”主要是指培育、涵养和熏陶。从表面上看,修养体现在人的仪表风度、言行举止上。而实际上,修养更是一个人内在心灵的体现。中国传统的修养观认为:修身首先要正心,修身绝不仅限于外表的修饰,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,“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”。现代人更应该深刻认识心灵修养的必要。良好的品质不可能与生俱来,只有通过长期的勤奋学习和砥砺锻炼,才能形成高尚的德行。孔子十五岁便立志研究学问,修养道德,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,终于成为圣贤之人。由此看来,伟大的人格,源自持之以恒的修养。
因此,修养在于坚持不懈地努力,是长期的自我砥砺,乃至终生不辍的功课。
为文不说空话
韩愈(公元768—8也4年),字退之,祖籍河南邓州,后迁至河南河阳(今河南省孟县南)。因其郡望昌黎,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。他是贞元进士,官至吏部侍郎。因其谏阻奉迎佛骨,被贬潮州刺史。他大力提倡儒学,反对佛教、道教,反对藩镇割据。他倡导古文运动,他的散文内容丰富,形式多样,语言简洁生动,思想鲜明,立意新颖,风格雄健奔放,曲折自如,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。他被苏轼称为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。他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,有著作《昌黎先生集》传世。
韩愈三岁丧父,由兄嫂抚养成人。他七岁读书,十三岁便能作文。他认为自己幼年丧父,依附兄嫂,只有通过艰苦奋斗才能摆脱困境。因此,他刻苦攻读儒家著作,矢志不移。
有一个关于韩愈起名的传说,是说在兄嫂的抚育下,韩愈渐渐长大,这年送他去拜师入塾学习,于是,嫂嫂郑氏就想给弟弟起个高雅新奇的学名。郑氏翻看着书籍,一时找不到一个合意的字。韩愈站在一旁,说:“嫂嫂,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?”郑氏说:“你大哥名会,二弟名介,会、介都是人字头,会乃聚集,介乃耿直,象征他们的品行和成就出类拔萃。那么,三弟的学名,也须找个人字作头、含义更要不同凡响的字。”韩愈立即说:“嫂嫂,那么就选‘愈’字最佳,我就叫韩愈。”郑氏问:“‘愈’字如何解说?”韩愈道:“愈,超越也。我将来一定要做出一番大事业,前超古人,决不当平庸之辈。”嫂嫂高兴地拍手说:“好!好!就用‘愈’字!”
韩愈少年时就胸怀远大志向,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、名满当地的勃勃少年。于是赴京应试,结果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,连续四次参加考试,最后才考中了第十三名进士。之后,又经过三次殿试,也没得到一官半职,很不得志,一时郁闷黯然。这天他独自游历,遇到一位先生,交谈后送他几句话:“人求言实,火求心虚,欲成大器,必先退之。”韩愈捧读赠言,陷入深思:自古有言骄兵必败,自己缺少的正是谦虚宽让的心胸。于是,他选用这首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:退之,作为自己的字。从此他更加虚心勤学,结交儒士,砥砺学识,最终独树一帜,开创了一代新的风气,名闻天下。
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: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,之其所贱恶而辟焉,之其所畏敬而辟焉,之其所哀矜而辟焉,之其所敖惰而辟焉。故好而知其恶,恶而知其美者,天下鲜矣!
[辟]偏颇情绪。
[敖惰]敖,通“傲”,骄傲。惰,懈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