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张家口KTV招聘网 > 张家口热点资讯 > 张家口励志/美文 >  所天理大自然的规律也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为在学习、实践道德原

所天理大自然的规律也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为在学习、实践道德原

2022-10-27 07:51:16 发布 浏览 245 次

所天理:大自然的规律。也 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:意为在学习、实践道德原则并有余力的情况下,再来学习文献方面的知识。语出《论语·学而》。3 “学而不思”语出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子曰:‘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’”

黄以方问:“先生您认为‘博学于文’说的是从身边发生的事情上学习生存的天理,然而这和‘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’,两者似乎有矛盾之处。”

先生说:“《诗》《书》等六艺都是天理的表现,文字都包含在内了。考察《诗》《书》等六艺,都是用来学习生存天理的,不仅仅是表现到具体事情上的才是文。孔子说的‘余力学文’也是‘博学于文’的事情。

有人问《论语》中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两句话的意思。

先生说:“孔子的这两句话也是有感而发的,其实思考就是学习,学习的过程中有疑问,就需要思考。思而不学的人也有,他们只是凭空去想象,要想琢磨出一个道理,却不在自己身心上踏实下功夫,去学习存养天理。把思考和学习分成了两件事,因此才会有罔和殆的毛病。其实思考本来就是思考自己所学习的东西,两者原本不是两件事。”

先生曰:“先儒解格物者为格天下之物,天下之物如何格得?且谓‘一草一木亦皆有理’,今如何去格?纵格得草木来,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?我解格作正字义,物作事字义。《大学》之所谓身,即耳目口鼻四肢是也。欲修身,便是要目非礼勿视,耳非礼勿听,口非礼勿言,四肢非礼勿动。要修这个身,身上如何用得功夫?心者身之主宰,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,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,口与四肢虽言动,而所以言动者心也。故欲修身在于体当自家心体,常令廓然大公,无有些子不正处。主宰一正,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,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,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,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。”

“然至善者心之本体也,心之本体那有不善?如今要正心,本体上何处用得功?必就心之发动处才可着力也。心之发动不能无不善,故须就此处着力,便是在诚意,如一念发在好善上,便实实落落去好善;一念发在恶恶上,便实实落落去恶恶。意之所发既无不诚,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?故欲正其心在诚意。功夫到诚意始有着落处。”

“然诚意之本又在于致知也。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也者,此正是吾心良知处。然知得善却不依这个良知便做去;知得不善却不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,则这个良知便遮蔽了,是不能致知也。吾心良知既不得扩充到底,则善虽知好,不能着实好了;恶虽知恶,不能着实恶了,如何得意诚?故致知者,意诚之本也。”

“然亦不是悬空的致知,致知在实事上格。如意在于为善,便就这件事上去为;意在于去恶,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。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,为善则不善正了,亦是格不正以归于正也。如此,则吾心良知无私欲蔽了,得以致其极,而意之所发,好善去恶,无有不诚矣。诚意功夫实下手处在格物也。若如此格物,人人便做得,人皆可以为尧舜,正在此也。”

所格物:推究事物的原理。也 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:语出朱熹《大学章句》,是解释“慎独”的“独”字。

先生说:“程颐先生解释格物为格天下的事物,天下的事物如何能格?且说那一草一木都含有天理,现在如何去格呢?纵然能够格出什么草木的原理,又如何能够反过来诚自家的意呢?我认为‘格’应该做‘正’字来解释,‘物’做‘事’字来解释。《大学》里所说的‘身’,就是耳朵、眼睛、嘴巴、鼻子、四肢。想要修身就是要眼睛不看不合乎礼节的事,耳朵不听不合乎礼节的事,嘴巴不说不合乎礼节的事,四肢的举动不能不合乎礼。想要修身,如何在身上下功夫呢?心是身体的主宰,眼睛虽然用来看,但让眼看的是心,耳朵虽然用来听,但让耳朵听的是心,嘴巴和四肢虽然能说话、走动,但也是心让它们这么做的,因此想要修身,就要体悟自己的心,经常使心保持豁达开朗,没有些许不中正平和的地方。心一旦中正了,眼睛自然能非礼勿视,耳朵自然能非礼勿听,嘴巴和四肢也自然能非礼勿言、非礼勿动了,这就是修身在于修心的道理。”

“然而所谓的至善,就是心的本体,心的本体哪有不善的呢?现在要端正心思,那么在本体的什么地方上下功夫呢?必定要在心的发动处才可以用功。心的发动不可能没有不善,因此应该在这个地方用功,这就是诚意。如果有一个好的、善的念头,就要实实在在地做好事、善事;有一个厌烦恶的念头,就实实在在地去除恶。既然意念的发动没有不诚的,那么这个本体怎么会有不端正的呢?所以想要端正心思就要有诚意,功夫用到了,诚意才有着落。”

“然而诚意的根本又在于致知。朱熹先生所谓的别人不知道而自己却独独知道,这就是我们内心的良知之所在。然而,了解了善,却不依照良知去做;了解了不善,却不依照这个良知不去做,那么这个良知就会被蒙蔽,就不能致知了。良知既然不能彻底扩充,那么,尽管知道善是好的,却不能是实实在在地去落实;尽管知道恶是不好的,也不能着实去除恶,这怎么会得到诚意呢?因此致知是诚意的根本。”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